废旧物资也是宝 回收利用更环保
一、课程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垃圾产量激增,垃圾处理形势严峻。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为积极响应做好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号召,进一步提高学生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更进一步树立学生善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接受垃圾分类理念,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进而有效实行和推广垃圾分类;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参与到城市垃圾分类行动的建设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掀起校园善用资源、自觉分类、保护环境的高潮,进一步引起广大师生对资源、环境的关注,推进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我基地在遵循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目标理念下,借基地优秀的师资条件,自主研发一门适合7-8年级学生体验的劳动教育类课程。创设了《废旧物资也是宝 回收利用更环保》课程,将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落到实处。
二、课程理念
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实践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景、亲手操作、亲身体验,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本课所涉及的是环境保护的教育问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环保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教师设计了关于垃圾分类教学。通过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教学,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到垃圾分类真实的情况,更意识到社会环保问题的严峻性,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掌握了如何去了解事物的方法。此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协作分工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明礼貌的人文素养。
三、课程总目标
价值体认
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垃圾收集分类处理的实践、体验活动,对垃圾的正确处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增强环保意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责任担当
通过回收利用和创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利用资源的行为习惯,践行保护环境志愿活动,初步形成社会公德意识。
问题解决
通过整理资料,能利用废品,设计图案,自主制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创意物化
能将废物回收再利用制作有科技价值的作品,变废为宝,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动手能力。
四、课程评价
评价不仅是手段,更是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基地教师把评价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坚持“学生成长过程中评价,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观,运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发挥个性特点。通过学生在基地期间的劳动教育活动情况和日常表现,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具体如下:
1.聚焦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劳动教育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基于学生的劳动实践、切身体验和思考感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赏识教育”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课程活动成长记录袋,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内容记录在内,包括活动方案。实践操作记录、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创意成果等,记录探究的美好时刻;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正面行为、收获和感悟过程适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
2.展示成果,丰富终结性评价。劳动教育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一般包括研究报告、随笔、调查报告、研究记录劳动成果等。为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我们的课程终结性评价还包括手抄报比赛、劳动摄影展、丰收现场剧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与其中,展现自己的劳动实践成果。
3.倾听心声,完善评价体系。在整个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看法,不断调整和优化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课程保障
1.地理、师资优势。佳农探趣基地坐落于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是江苏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基地占地面积近600亩,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完备,生活保障设施配套齐全。产学研多学科老师联合教学,为基地的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2.安全保障。基地及时合理地制定安全预案,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根据课程需要,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安全防护等。增强基地教师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落实安全措施。
六、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一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一、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上垃圾分类的出现,媒体对环保的宣传,学生对这一事物产生了兴趣。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垃圾分类,减少资源浪费,使学生通过讨论,操作知道垃圾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所以开展了活动《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二、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认识几种垃圾分类标记,学会垃圾分类。
2、责任担当:懂得垃圾分类的方法,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问题解决: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创意物化:能将垃圾科学分类处理,利用可利用的物品制作有价值的作品,变废为宝,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收集各类垃圾图片,如香蕉皮、废纸盒、空易拉罐、矿泉水瓶、酒瓶数据等
2、4只垃圾分装桶上贴4种标志。
学生准备:
1.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
2.根据现有班级人数学生自行组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选出一名组长。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 激趣导入,引入主题
(一)活动意图
通过欣赏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二)活动流程
1.教师播放国内垃圾处理现状的视频,引导学生边看边讨论;“垃圾分哪几类?”。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答案,小组代表轮流发言,其他组质疑或补充。
活动二 合作探究
(一)活动意图
通过课余时间收集的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分组讨论。同时用亲身参与垃圾分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流程
1、教师出示不同种类垃圾图片,小组合作完成垃圾分类任务。
2、小组轮流展示垃圾分类成果,其余小组质疑或补充。
3、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自行修改完善。
活动三 拓展与延伸
(一)活动意图
通过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归纳信息能力。以分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同时为推动下一活动进展做铺垫。
(二)活动流程
1、教师提供垃圾变废为宝的图片,提供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2、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合作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单。
活动四 活动总结
1.学生交流本次活动的心得、收获、感悟和发现。
2.教师总结。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任务单
姓名学校班级年月日
垃圾类型 | 生活中对应的垃圾 | 危害 | 处理方法 | 分类的好处 |
活动方案二 化腐朽为神奇,变垃圾为宝贝
一、活动背景
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前期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垃圾分类及其处理方法,针对可回收利用垃圾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充满了好奇,这些常见的生活垃圾可以变成哪些“宝贝”,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展环保系列课程。
二、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引导学生感官参与创新思维活动,知道废物利用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2.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
3.问题解决:能用多种形式的废旧物品组合创新出各种物体、玩具,感受到废旧物品组合创新的乐趣。
4.创意物化:能够发现身边的废旧材料,且合理利用创新出各种物体和玩具。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前期调查表提供所需材料。
2.教师准备好相关课件、旧物改造示范作品等。
3.准备好素材及工具(胶枪、枝剪刀、胶棒、参考图案、量尺、铅笔、蕾丝绳、垫板等。)
学生准备:
1.学生欣赏旧物改造作品,尝试练习制作技巧。
2.了解剪刀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3.根据现有班级人数学生自行组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选出一名组长。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活动意图
通过废旧改造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哪种作品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并能够认识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二)活动流程
1、教师分发工具,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工具的认识及使用。
2、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小组轮流发言,其他组质疑或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使用工具,同时强调注意事项,必要时可进行示范。
活动二 分组探讨设计方案
(一)活动意图
通过带领学生们欣赏旧物改造作品,引起学生兴趣,并通过活动本身以及作品传递的信息进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流程
1.小组讨论,确定作品制作方案,并自主选取所需制作材料以及工具。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根据学生的创作想法予以肯定,加以指导。
作品制作方案表
作品名称 | |
小组成员 | |
所需材料及工具 | |
制作步骤 | |
作品设计亮点 | |
注意事项 |
活动三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
(一)活动意图
学生通过创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合作的重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二)活动流程
1.学生根据上一活动中确定的作品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2.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
活动四 作品展示
各小组代表轮流展示作品,分享创作想法及感受。
活动五 活动评价
1.分发评价表
2.教师对各小组活动过程中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课程学习表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评分 |
价值体认 | 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体会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 |
责任担当 | 通过垃圾分类和制作,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 |
问题解决 | 学会垃圾的分类处理,设计制作作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 |
创意物化 | 能将垃圾按标准分类处理,会创新设计,能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制作精美有价值的作品 |
活动方案三 志愿服务,见我行
一、活动背景
鉴于前期学习,学校应该培养每个同学“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类投放垃圾,提高分析、分类、比较的实力,知道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能。
二、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认识、设计、制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善于发现。
2.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专注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问题解决:学生在小组集体研究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垃圾收集处3处,分别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2.班级发垃圾桶2个,为可回收,不可回收。
3.学习大厅配有废旧电池回收专用箱。
4.根据现有班级人数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选出一名组长。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 活动导入
(一)活动意图
通过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提升同学们对垃圾分类这一实际问题的重视;宣传分类垃圾的具体做法,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最后以标记垃圾桶等方式提醒同学们时刻注意垃圾分类回收问题。
(二)活动流程
1.校园垃圾视频
2.回顾往期知识
3.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垃圾分类的比赛
活动二 讨论
(一)活动意图
通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知道垃圾分类与环保切实相关,让他们自觉地保护环境,让环保学院真正环保。
(二)活动流程
1、教师明确游戏规则。
2、学生按照要求自行组队,确定方案。
3、分发工具,强调注意事项。
活动三 实践
(一)活动意图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整理提炼的能力。
(二)活动流程
1.学生按照分工,在各自负责的区域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2.教师拍照指导。
3.学生生完成实践活动后,自觉将工具放回原处。
活动四 活动总结
1.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自我评价。
2.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小组评价。
3.教师组织各小组长进行小组间的评价。
4.谈谈活动的体会。
《志愿服务见我行》评价表
评价内容 | 自评 | 互评 | 教师评价 |
⭐⭐⭐⭐⭐ | ⭐⭐⭐⭐⭐ | ⭐⭐⭐⭐⭐ | |
积极主动参加活动 | |||
积极主动完成各项任务。 | |||
听从组长安排,团结同学,在组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协同组内同学共同完成任务。 | |||
礼貌社交,主动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