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咨询热线:

0519-86920298
课程展示
造型 彩绘--记陶艺
发布时间:2025-03-31 22:26:01
  |  
阅读量:1

造型 彩绘--记陶艺


一、课程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寻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人生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基地以传统手工艺课程标准为基础,自主研发一门适合7-8级学生体验的劳动教育类课程。

我基地在遵循育并举的劳动教育目标理念下,借基地优秀的师资条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类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通过学习陶艺相关知识,了解陶艺不同的成型方法,在陶艺素坯上彩绘,感受传统工艺的价值,感受传统工艺劳动的智慧,初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形成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二、课程理念

《造型 彩绘--记陶艺》课程以基地的“知行合一”理念和“以德为根、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为出发点,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基本目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遵循以下理念:

1、课程即潜移默化的成长。在劳动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陶艺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

2、课程即知与行的统一。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任劳动价值,劳动和生活就是孩子们“行”的有效载体。

3、课程即思维开放的探究。在课程中,学生面对丰富的陶艺问题,感受陶艺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问题为驱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想研究的问题。经过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讨论、完善、实施和分享的过程,活动方式多样,学生思维活跃。在开放式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探究意识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进一步促进了探究方法的优化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课程简介

(一)课程内容

《造型 彩绘-记陶艺》是探究体验式的劳动教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实践课程和地方劳动实践课程,在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与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学生在劳动实践探索中进行陶艺“成型方法”彩绘”学习,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全面、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类课程。

通过知识学习、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课程总结四个方面,把传统手工艺融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打造多元化课外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的价值,感受传统工艺劳动的智慧,初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形成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本课程实施包含:《与泥同乐》《陶乐融融》《妙笔绘陶》三个活动单元。

在劳动教育课中,基地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课程内容。针对七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特点,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再运用和再实践,经过学习陶艺造型不同的塑造方法和彩绘的上色,由初浅的认识上升到深入的理解,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学生了解陶艺的创作过程,掌握创作的方法。经历每一个器皿精心的创作实践过程,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完善自我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活动方式

本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以探究体验式活动为主,学生充分参与手捏成型,注浆成型,釉下彩绘的过程,创造性地展现自己习得的造型和彩绘技巧。依托学生自身的优势,自主设计,开展多维度、多角度的小组合作方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从旁指点,让学生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体味生活,在体味中感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陶艺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及传承传统手工艺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程涉及的学科

本课程涉及综合实践活动、历史、美术、劳动技能、语文、化学、数学等学科。

四、课程总目标

价值体认

1.借助于文献检索、访谈、调查等资料的收集,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陶艺的重要地位及意义,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进一步学习陶艺,培养学生自觉深入研究陶艺演变的意识及传承传统手工艺的自觉性。

2.学生经历造型创作,釉下彩绘等的过程,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共情劳动的意义及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通过创作环节,感悟生活的意义及陶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热爱,增强地域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把课程思政与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任担当

1.通过学生参与泥条盘主,拉坯,釉下彩绘,三个课程的劳动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精神,培育学生的自强意识,理解并践行社会价值观。

2.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实现五育并举。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自己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

问题解决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同学,观看视频,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指点,一起实践,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动手能力得到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创作、收获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关注陶艺的成型方法和彩绘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进而形成“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由单一向多样性的转变,建构基于亲身实践经验的、具有说服力的操作技能,形成基于劳动实践活动的、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

创意物化

1.借助在陶艺造型和彩绘课程活动过程中所学的技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并将一定的想法和创意付诸实践,通过陶艺造型和彩绘的制作,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践能力。

2.把活动所得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培养自慧能力,创造性地向老师、同学展现自己的陶艺知识及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理解,

五、课程评价

评价不仅是手段,更是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基地教师把评价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坚持“学生成长过程中评价,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观,运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发挥个性特点。通过学生在基地期间的劳动教育活动情况和日常表现,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具体如下:

1.聚焦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劳动教育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基于学生的劳动实践、切身体验和思考感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赏识教育”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课程活动成长记录袋,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内容记录在内,包括活动方案。实践操作记录、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创意成果等,记录学美好时刻;教师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正面行为、收获和感悟适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

2.展示成果,丰富总结性评价。劳动教育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一般包括研究报告、随笔、调查报告、研究记录劳动成果等。为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我们的课程终结性评价还包括手抄报比赛、劳动摄影展、丰收现场剧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与其中,展现自己的劳动实践成果。

3.倾听心声,完善评价体系。在整个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看法,不断调整和优化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六、课程保障

1.地理、师资优势。佳农探趣基地坐落于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是江苏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基地占地面积近600亩,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完备,生活保障设施配套齐全。产学研多学科老师联合教学,为基地的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2.安全保障。基地及时合理地制定安全预案,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根据课程需要,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安全防护等。增强基地教师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落实安全措施。

七、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一 与泥同乐

一、活动背景

基于前期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关于陶艺的信息,对于陶艺的成型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并掌握一种传统的成型方法,为推进陶艺系列课程,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陶艺教室,继续探索一下陶艺的奥秘。

为继续推进陶艺技法深入的学习,我们将带学生学习泥条盘筑的技法。

二、活动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调查、网上资料搜索等方法了解泥条盘筑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借助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责任担当: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掌握泥条盘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

问题解决:通过对所获信息的整理和整合,及小组间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意物化:通过陶艺泥条盘筑成型方法,锻炼动手能力,加深对陶艺创作造型之美的印象和认识,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形成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配备专用的陶艺教室。

2.准备好陶泥及工具(转盘、木刀、割线、擀面棍、帆布、毛笔、喷壶、雕刻刀、修坯刀、海绵)

3.教师搜集相关泥条盘筑作品,让学生提高创作兴趣。

4.教师准备好相关资料、泥条盘筑作品示范作品等。

5.制定并打印活动任务单(附件1)、评价表(附件2),规定好泥条盘筑的要求,准备好劳动工具。

学生准备:

1.学生自主查阅搜集陶艺泥条盘筑有关资料,了解陶艺创作工具和陶艺造型创作的技巧。

2.了解陶艺创作(割泥线、雕刻刀、修坯刀等)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3.跟据现有班级人数学生自行组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选出一名组长。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 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一)活动意图

通过带领学生们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泥条盘筑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抓住时机切入本节课主题。

(二)活动流程

1.教师提问“图片当中的成型方法是什么?”引入课堂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泥条盘筑法(教师课件出示图片)。

image.png

3.教师引入本节课知识。

活动二 合作探究:探讨泥条盘筑所需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一)活动意图

通过观察工具,思考和讨论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纪律意识。

(二)活动流程

1.通过观看所需工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2.教师总结学生疑问,并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

 image.png

活动三 合作探究:泥条盘筑的成型方法

(一)活动意图

在对工具的使用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前提下,学生对于手捏成型的成型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加有利于创作。

(二)活动流程

  1.学生分组讨论泥条盘筑的成型方法;教师播放生活中泥条盘筑成型陶艺的视频。

2.学生按小组讨论整合各自思考的问题,并和同学分享,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教师总结学生疑问。

活动四 与泥同乐,独立创作

(一)活动意图

学生通过作品构思、造型设计、独立制作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行动方案。

(二)活动流程

1.根据各组的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工具(根据各自的问题组内讨论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有必要,可以寻求指导教师和别组同学的帮助)

2.教师播放,学生观看泥条盘筑相关视频,教师详细见你逛街步骤(如有必要,可以寻求老师和别组同学帮助)。

3.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创意灵感(教师针对学生的创新想法予以肯定,并对学生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

4.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发现、指导解决创作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可进行二次讲解)

5.学生欣赏泥条盘筑的相关作品(如有必要时)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6.学生根据分工完成实践活动,填写活动任务单(附件1)。

7.实践活动完成清洁整理并归还工具。

 

活动五 成果展示

1.小组轮流展示成果,欣赏评价。

2.优秀创作全班展示,分享创作思路。

3.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评价并对学生再次进行指导。

活动六 活动评价


 

1.分发评价表。

2.小组自评、互评。

3.教师对各小组活动过程中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附件1

     组    组长                  活动时间              

 

活动任务单

序号

任务名称

内容

1

对于泥条盘筑成型方法的认识


2

各种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

泥条盘筑实施方法与步骤


4

泥条盘筑中的注意事项


5

泥条盘筑劳动体会


 

 

附件2

 

《与泥同乐》劳动实践活动评价表

班级          姓名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师评

 

 

 

课前准备

1、是否进行课前准备,了解其他陶艺成型方法;

2、课前准备方向是否准确;

3、课前准备是否充分。

 

 

 

 

 

 

 

 

 

 

 

 

 

 

具备活动表现:

1、未具备或具备一项选C;

2、具备二项为B

3、具备三项为A

 

A

B

C

 

A

B

C

 

 

 

实践

1、热爱劳动、态度端正、劳动积极;

2、是否了解泥条盘筑注意事项;

3、是否了解泥条盘筑制作流程,掌握课堂知识。

 

A

B

C

 

A

B

C

 

 

 

合作

1、小组同学分工明确,互帮互助;

2、主动协助老师组织、分工或提醒同学注意事项、改进方法;

3、是否圆满完成泥条盘筑作品。

 

A

B

C

 

A

B

C

 

 

 

创新

1、能够通过独立观察发现问题;

2、能初步分析问题原因;

3、能提出正确的意见,协助小组同学改进,提高完成任务。

 

 

A

B

C

 

 

A

B

C

 

 

 

交流

1、能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2、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做自己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再分享环节中有突出的感悟表达。



 

 

活动方案二 陶乐融融

一、活动背景

前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关于陶艺传统的一些成型方法,了解了一些工具的使用,但是传统的技法完成的作品,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的期望,学生对能快速成型的拉坯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为了满足大家的期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直接感受,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创新,感受与传统成型方法的不同,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二、活动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网上资料搜索,了解拉坯成型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借助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责任担当: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掌握拉坯成型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

问题解决:通过对所获信息的整理和整合,及小组间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意物化:通过陶艺拉坯成型方法,锻炼动手能力,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形成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配备专用的陶艺教室。

2.准备好陶泥及工具(拉坯机、陶泥、木刀、割泥线、水桶、雕刻刀、修坯刀、海绵、刮片等)

3.教师搜集相关拉坯成型作品,让学生提高创作兴趣。

4.教师准备好相关资料、拉坯成型作品示范作品等。

5.制定并打印活动任务单(附件3)、评价表(附件4),规定好拉坯成型的要求,准备好劳动工具。

学生准备:

1.学生自主查阅搜集陶艺拉坯成型有关资料,了解陶艺创作工具和陶艺造型创作的技巧。

2.了解陶艺创作(拉坯机、割线、雕刻刀、修坯刀等)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3.跟据现有班级人数学生自行组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选出一名组长。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一)活动意图

通过带领学生们观看揉泥手法的视频,了解拉坯前所需要做的准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切入本节课知识。

(二)活动流程

1.通过观看揉泥的视频,引起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视频上的揉泥手法是什么?”

揉泥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羊头揉和菊花揉

主要是为了排除陶泥中的空气,让陶泥质地更加均匀,方便拉坯

3.教师示范羊头揉和菊花揉的操作手法。

4.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知识。

image.png

活动二 合作体验:实践揉泥的方法

(一)活动意图

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揉泥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揉泥,锻炼其熟练程度,为接下来能够顺利进行拉坯打下基础。

(二)活动流程

1.通过观看教师手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践揉泥手法。

2.学生根据小组讨论,整合各自思考的问题,并和同学分享,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活动三 合作探究:了解拉坯成型所需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一)活动意图

通过观察工具,思考和讨论工具的使用方法,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纪律意识。

(二)活动流程

1.通过观察工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2.学生按小组讨论整合各自思考的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和同学分享,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活动四 合作探究:拉坯成型的成型方法

(一)活动意图

   通过对工具的了解,学生对于拉坯成型的方法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有利于实践。

(二)活动流程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全班汇总。

2.教师总结学生疑问,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探究组内疑问,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其余学生补充。

活动五 陶乐融融,进行实践

(一)活动意图

学生通过独立制作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拉坯作品进行制作,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制作方案。

(二)活动流程

1.根据制作流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工具(根据各自的问题组内讨论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有必要,可以寻求指导教师和别组同学的帮助)

2.教师示范成型方法,边示范边详细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动作及手法)。

3.学生畅所交流自己的制作流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创新想法予以肯定,并对学生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

4.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梳理创作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可进行二次讲解)

5.学生根据分工完成实践活动,填写活动任务单(附件3)。

6.实践活动完成清洁整理并归还工具。


 

活动六 成果展示

1.小组轮流展示成果,欣赏评价。

2.优秀创作全班展示,分享创作思路。

3.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评价并对学生再次进行指导。

活动七 活动评价

1.分发评价表。

2.小组自评、互评。

3.教师对各小组活动过程中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附件3

     组    组长                  活动时间              

 

活动任务单

序号

任务名称

内容

1

揉泥手法的掌握


2

拉坯所需要工具的使用


3

拉坯方法的掌握


4

拉坯实施过程记录


5

拉坯劳动体会


 

附件4

 

《陶乐融融》劳动实践活动评价表

班级          姓名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师评

 

 

价值体认

1、热爱劳动、态度端正、劳动积极;

2、爱惜劳动、动作利落、干净整洁;

3、认识劳动、分享积极、认知深刻。

 

 

 

 

 

 

 

 

具备活动表现:

1、未具备或具备一项选C;

2、具备二项为B

3、具备三项为A

A

B

C

A

B

C

 

 

 

责任担当

1、圆满完成拉坯成型任务;

2、主动协助老师组织、分工或提醒同学改进方法、技术;

3、小组同学分工明确,互帮互助。

 

A

B

C

 

A

B

C

 

 

 

问题解决

1、能够通过独立观察发现问题;

2、能初步分析问题原因;

3、能提出正确意见,协助小组同学改进提高完成任务。

 

A

B

C

 

A

B

C

 

 

 

创意物化

1、能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2、能提出更好的创意(更好的塑形、造型更就有创意等);

3、在分享环节有突出的感悟表达。

 

 

A

B

C

 

 

A

B

C

 

 

活动案三 妙笔绘陶

一、活动背景

基于前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成型的方法,学生对能在烧好的素坯上进行绘画,创作自己想要的图案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早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釉下彩盘口壶,它证明了三国时期已有烧制釉下彩绘的工艺,开创了釉下彩绘之先河,为后世的釉下彩瓷打下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学生学习釉下五彩的绘画技法。

二、活动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网上资料搜索,了解釉下五彩绘画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区分釉下五彩和其他绘画方法,培养借助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责任担当: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掌握釉下五彩绘画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

问题解决:通过对所获信息的整理和整合,及小组间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意物化:理解吸收釉下五彩的绘画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和颜色感知力。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配备专用的陶艺教室。

2.准备好素坯、釉下五彩颜料及工具(转盘、毛笔、铅笔、帆布、喷壶、海绵、陶艺针)

3.教师搜集相关釉下五彩作品,让学生提高创作兴趣。

4.教师准备好相关资料、釉下五彩绘画作品示范作品等。

5.制定并打印活动任务单(附件5)、评价表(附件6),规定好釉下五彩绘画的要求,准备好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

1.学生自主查阅搜集釉下五彩绘画有关资料,了解陶艺釉下五彩绘画工具和绘画的技巧。

2.了解陶艺绘画(陶艺针、颜色釉)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3.跟据现有班级人数学生自行组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选出一名组长。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一)活动意图

通过带领学生们了解陶艺彩绘所需要的颜色釉料,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切入本节课主题。

(二)活动流程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很喜欢画石膏娃娃,用的是什么材料进行上色的?”

那在素坯上上色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呢?”学生欣赏釉下五彩绘画的相关作品并回答。

2.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石膏娃娃用的是丙烯颜料。

素坯用的是颜色釉。

image.png





3.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知识。

活动二 头脑风暴,合作探究

(一)活动意图


 

同学们对釉下彩颜色釉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什么是和如何去区别于“釉上彩”釉中彩”还不够了解,通过头脑风暴,将进行合作探究。

(二)活动流程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全班汇总。

2.教师总结学生疑问,教师讲解什么是“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如何区分。

(一)什么是“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

image.png 


(二)如何区分“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

1.根据烧制年代不同

image.png

2.根据烧制温度的不同

image.png


活动三 合作探究:了解釉下五彩绘画所需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一)活动意图

通过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纪律意识;通过头脑风暴的模式让学生发散思维不束缚学生想象力。

(二)活动流程

1.通过观察工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2.教师总结学生疑问,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形成问题答案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

image.png

活动四 合作探究:釉下五彩的绘画方法

(一)活动意图

在对工具的使用方法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如何在素坯上绘画,颜色釉如何上色的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加有利于创作。

(二)活动流程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全班汇总。

2.教师总结学生疑问,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自学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

活动五 妙笔绘陶

(一)活动意图

学生通过作品构思、造型设计、独立创作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对想要绘制的图案进行整体构思,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行动方案。

(二)活动流程

1.教师播放,学生观看釉下五彩绘画过程相关视频,教师详细讲解步骤(如有必要,可以寻求老师和别组同学帮助)。

2.根据各自的方案调配好各自的釉下五彩颜料(根据各自的问题组内讨论合适的釉下五彩颜料的浓度)

3.学生畅所交流自己的创意灵感(教师针对学生的创新想法予以肯定,并对学生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

4.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梳理创作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可进行二次讲解)

5.学生根据分工完成实践活动,填写活动任务单(附件5)。

6.实践活动完成清洁整理并归还工具。

活动四 成果展示

1.小组轮流展示成果,欣赏评价。

2.优秀创作全班展示,分享创作想法。

3.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评价并对学生再次进行指导。

活动五 活动评价

1.分发评价表。

2.小组自评、互评。

3.教师对各小组活动过程中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附件5

     组    组长                  活动时间              

 

活动任务单

序号

任务名称

内容

1

釉料调配使用情况


2

釉上、釉中、釉下的区别


3

釉下五彩绘画的掌握


4

釉下五彩的绘画方法与步骤


5

绘画过程记录


6

釉下五彩创作体会


 


 

 

附件6

学生活动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A

B

C

D

 

 

活动过程

釉下彩绘方法得当、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





自主活动,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化的创造性绘画图案得到表现





互助合作,交流与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活动效果

自主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掌握“釉上”釉中”“釉下”的区别。





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釉下五彩的上色方法,和特点。





上色方法有很多种,学会科学地探究式活动





探究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评价意见与建议


 


预约/咨询热线:

0519-86920298

活动定制/单位团建热线:

18151971556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340省道琵琶墩村泰村浴场北2公里
Copyright © 佳农探趣休闲生态园 All Rights Reserved.